Home Contact Us SiteMap
 
 
   
藝術學院網站更新囉,歡迎各系所踴躍提供訊息^^
           
 
 
 

潘小雪

藝術學院院長

院長辦公室: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音教館二樓

校內分機:03 8227106轉2191

Email:hiaw.yuki@gmail.com

個人網址:http://hiawyuki.blogspot.com

 
 
 
院長的話:
在地美學及其價值-閒暇
潘小雪
 
The Aesthetics in Hualien
Pan Sheau-Shei
 
 

我住在花蓮海邊,我的窗戶三面環繞藍色太平洋,有時,大船像夢一樣無聲無息的入港,甲板上的船員遠遠望著陸地一動也不動。夏天來臨時,小漁船一早就出門,等我醒來打開窗簾時,他們已在海面上四處工作了,偶而會聽到他們彼此用麥克風聊天的聲音。有月亮的晚上,我在樓頂望著大海,發現我的城市在深夜中航行。

德國學者Josef Pieper 說:「為了人類社會能夠更完美,我們當中需要有些人去過『無用的』默觀生活。」 他提到閒暇,說閒暇是一種心靈態度,也是靈魂的狀態,內在無所憂慮,自由、平靜、順其自然、沉思默想……。閒暇的態度不是自我釋放,把自己是開放出去,達到忘情的境界。我們釋放自己,專注自己內在沉思默想時,這時一股新的生命氣流變立刻流向我們,這股新的生命氣流,不正像是從我們深沉無夢的睡眠所流出的嗎?

「閒暇」不是不工作,「閒暇」是停下與自己內在無關的工作而回到自己,回到自己的存在,並且與世界合而為一。不眠不休的工作狂才是懶惰的人,他們除了有很深沉的焦慮之外,就是「絕望地不想做他自己」,也會對世界失去觀照能力。

認知最大的形式,不是勤能補拙,而是一種讓自己空白之後的真正的默觀,一種靈光乍現般的真知灼見,這是一種餽贈,不必經過努力,也無任何困難。
這是花蓮的美學,只有來到花蓮居住在這裡、生活在這裡才能領悟的美感。許多追求藝術奧秘的偉大創作者,不斷地反省他們存在的根本問題而回到心靈的故鄉,如塞尚在普羅旺斯、高更到大溪地、李察龍遠離都會到達世界的邊緣,因此而獲得藝術的生命。這就是花蓮能提供創作者存在的沉思與創作的真實情感的能性。

在世界地圖上,台灣何其渺小,花蓮更是偏遠,但是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大地與世 界,自由與文明。東部花蓮過去被稱為「後山」,曾幾何時證嚴師父把它轉變正 面價值成為「台灣最後一塊淨土」,這是存在的二律背反,說明了如果沒有新視 野、沒有創造就無法從負面翻轉。

東部花蓮多元族群,美麗山水,優質環境,城鄉風貌,在地思維,彼此交融, 互相啟發,所形成的,就是文化與創造,而其創意的本質,並非另闢新典範,而 是延續著花蓮大地與文化發展的軌跡前進,讓族群彼此的存在,最終成為彼此認 同的驕傲與資產。藝術學院就是這個文化的載體與創造者。願與全體師生、在地藝術家、藝術愛好者,互相啟發、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。

 

     
 

學歷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
比利時新魯汶大學(Louvain -la-Neuve)現象學、美學中心交換研究生
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美學博士經歷:花蓮縣立花崗國中美術教師(1975-1983)
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講師(1985-1993)
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、科技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(現職)
私立慈濟大學兼任美學課程副教授(2003-2006)
花蓮縣文化環境創造協會理事長(2000-2003) 文建會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花蓮執行計劃主持人(1996)
文建會文化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(2003-04)
國家文藝基金會美術類評審(現任)
台新藝術獎推薦委員(現任)
執行文建會「花蓮松園別館閒置空間再利用」藝文活動計劃主持人(2001)
獲選高雄市立美術館創作評論獎藝術評論(2001、2003)
高雄市立美術館「高雄獎」評審委員(2002)
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(2006-2009)
花蓮縣文化局諮議委員會委員(現任)
花蓮縣政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(現任)
花蓮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(現任)
東海岸評論雜誌總編輯(2006-07)
花蓮文化創意園區經營管理年度計畫主持人(2008-09)
藝術介入空間-巴克力藍:花蓮豐濱港口村藝勇對空間創造計畫主持人(2009)
「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」委託案510萬元/計劃主持 人潘小雪/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/2009-2010

研究論文發表與著作出版(2003-2008)
專書著作:
1. 美學/潘小雪、尤煌傑編輯/空中大學發行/2008/第四版/ISBN: 957-661-256-X美學(空大出版1998)
2. 台灣美術發展全史-花蓮地區/潘小雪著/國立台灣美術館編輯/日創設文化事業公司出版/2003/ISBN: 957-28482-5-9
3. 石雕藝術在台灣/潘小雪著/藝術家出版社出版/2005/ ISBN: 986-7487-43-5
4. 「風微微」潘小雪個展作品畫冊/個人出版/2007/ISBN: -13:978-957-41-4563-8
編輯出版

1. 「人的處境及其象徵-2007綠島人權藝術季國際藝術家創作營」/潘小雪策畫編輯/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/2007/ISBN: 978-986-01-3157-4
2. 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/潘小雪主編/花蓮縣文化環境創造協會出版/2009/ ISBN:978-986-85205-0-9
3. 花蓮當代藝術家群像/潘小雪主編/國立東華大學出版/2009 ISBN:978-957-41-6217-8
4. 創意文化在花蓮: 花蓮創意文化園區成果專輯. I, 創意產業篇/潘小雪主編/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出版 /2009/ ISBN: 9789868527508/541.2933
5. 創意文化在花蓮: 花蓮創意文化園區成果專輯. II, 展覽篇/潘小雪主編/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出版/2009/ ISBN: 9789868527515/541.2933
論文發表、出版、講座:

1. 從達魯岸到美術館──談當代原住民創作者自我完成與自我技術之研究 高雄市立美術館「跨越海洋展」學術研討會發表出版 (2008)
2. 生活 美感 花蓮 東台灣藝術的故事<視覺篇> 藝術家出版社(2007)
3. 當代美學中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理論之研究 現代美術學報第11期 台北市立美術館印行(2006)
4. 前衛藝術在台灣東岸的初航 台灣美術季刊第64期 台灣國家美術館印行 (2006)
5. 蕭條者形之君也寂寞者音之主也--葉世強畫傳 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「空場」展覽論文發表 網站出版(2006)
6. 創造一個真實的烏托邦──在花蓮 美術叢書第82期 台灣當代藝術特記 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(2005)
7. 花蓮藝術創作者在反智社會中的奮鬥紀實(以公共藝術「花蓮詩路」為例)──「花蓮的社會與文化」學術研討會 (2003)
8. 藝術與公共領域--高雄大學藝術進入社區研討會主持人與與談人(2007/3)
9. 第一屆花蓮學研討會籌備委員暨會議綜合座談與談人(2006/10)
10. 東台灣南島語言與藝術 發表於「95年度台灣人文學東區座談會」 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主辦(2006/6/17)
11. 比利時新魯汶大學的公共藝術講座 於花大附小 (2006/4/12,17)
12. 公共藝術的執行方法講座 於花蓮中學演講(2006/3/2)
13. 花蓮美術的發展講座 東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(2006/424)
14. 第一屆花蓮學研討會籌備委員暨會議綜合座談與談人(2006/10)
15. 石雕藝術在台灣講座 第六屆國際石雕作營研討會(2005/10/7)
16. 社區藝術教育與談人 全國藝術教育發展會議(2005/10/20)
17. 社區藝術教育與談人 全國藝術教育發展會議東區座談會(2005/9/24)
18. 前衛藝術與在地藝術的相容講座 台中文化季-彩繪城市藝術節「藝術與社群論壇」 台中文化局主辦中興大學藝術中心發表(2005/9/25)
19. 花蓮國際圖騰節研討會與談人 花蓮縣文化局主辦(2005/4)
20. 回應在?田上與談人 促進東部區域邁向永續發展研討會 內政部營建署主辦(2005/8/14)
21. 如何形塑文化特色創造文化產業講座 洄瀾藝文夢土的邀約座談會
花蓮縣文化局主辦(2004/12/15)
22. 藝術創作與自然相互滲透共構的可能性辨證講座 藝術介入空間-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 台北藝術大學發表(2004/9/20)
作品與展覽
1. 「在有月光的海上漫舞」12 件/HIAW workshop/數位影像與裝置/展覽地點:石梯坪國家公園、花蓮舊菸廠/2005,06
2. 「我的城市在深夜中航行」公共藝術/馬賽克、石材、瓷器/250cm×400cm/設置地點:花蓮縣立花崗國中舊校門/2005
3. 「Formosa」15件/亞美尼亞共合國第五屆雙年展Armenia “ 5thinternational Biennale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Gyumri Armenia” /油畫、數位影像/展覽地點:亞美尼亞糾因里市/2006
4. 「風微微」個展57件/油畫、壓克力、數位影像裝置、裝置藝術/展覽地點:東海岸國家公園花蓮站/2007
5. 「快樂之翼」公共藝術/馬賽克 /250Ccm×380cm/設置地點:花蓮縣立稻香國小/2008
6. 「母親寄來的照片」4件/數位影像/亞洲藝術節聯展/2008
7. 「南柯一夢」裝置藝術/鐵架、鐵絲網、石膏繃帶/空間尺寸/設置地點:高雄二二八紀念公園 2009

 

策展、國際藝術交流與展覽、公共藝術(2003-2008)
1 2003年8月參加英國倫敦布拉紮國際藝術家創作營(Brazier international artist workshop),展出繪畫作品「恍惚」8件、行為藝術兩件。
2 2003年11月策展「HIAW 2003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」(2003)
3 2004年策劃海海人生藝術市集。
4 2004年參加2004德國“17th international artforum at the castl Eichhofen”邀請藝術家並展出作品20件(2004)
5 2004年參加2004亞美尼亞共和國雙年展Armenia “ 4th international Biennale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Gyumri Armenia” , 作品「文本」。
6 2004年12月策展CO4台灣前衛文件展。
7 2005年5月花崗國中舊校門公共藝術作品製作。
8 2005年6月策展「HIAW 2005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」
9 2005年9月受邀至英國倫敦蓋茲渥斯(Gasworks)藝術村、布里斯多(Bristol)以及愛爾蘭多尼各(Donegl)藝術家訪問與考察。
10 2006年8月受邀亞美尼亞共合國雙年展Armenia “ 5th international Biennale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Gyumri Armenia”
11 2006年受邀韓國「亞洲藝動首爾工作營」觀察員
12 2006年11月策展「HIAW 2006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」
13 2007年9月策展「綠島人權藝術季國際藝術創作營」
14 2007年11月策展「HIAW 2006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」
計劃委託與補助
1. 藝教於樂II-透過藝術學習專案補助100萬元/計劃主持人潘小雪/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/2006
2.「花蓮文化創意園區」經營管理計劃主持委託經營案700萬元/計劃
主持人潘小雪/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/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
3. 「藝術介入空間-巴克力藍-花蓮豐濱港口藝勇隊空間再造計畫」補助500萬元/計劃主持人潘小雪/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/2009
4. 「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」委託案510萬元/計
劃主持人潘小雪/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/2009-2010